《本草纲目》称茶树源于巴蜀,闽、浙、江、皖、湖、淮南山中都有种植。早在远古,茶的药用价值就被我们的祖先所认识、利用。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,一日中七十二毒,后用茶解之,方能幸免,这才把医药传世,惠及后人。
我喝茶喜欢太平猴魁茶。茶在生理上使人宁静、和谐。在精神层面上,茶道提倡的清雅、超脱、俭德、精行,正合禅僧体悟佛性的法门。在其他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时候,煎煮一杯香茗,观察水沸茶滚,沫起香逸,思绪似乎走过千山万水,长长岁月,慢慢涤荡胸臆,最后归于心灵上从容、安寂,所谓的“始于忧勤,终于安逸、理而后和。”这与佛教所说的戒、定、慧具有相同的价值归宿。
唐代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中有很好的说明,其称:“茶,南人好饮之,北人不多饮。开元中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,大兴禅教,学禅,务于不寐,又不昔食,皆许其饮茶;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,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自邹、齐、沧,渐至京邑,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。”可见,北方的饮茶习惯,正是借着禅宗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,自此南北茶叶贸易也迅速膨胀,南方所产茶叶,源源北上,“舟车相继、所在山积”。可见禅宗对茶的推广作用,是相当大的。《封氏见闻记》的记载也充分反映出饮茶和禅宗修行之间的密切联系。禅,梵语作“禅那”,意思是“静虑”、“思维修”。禅宗讲究“心注一境”、“正审思虑”以达到由痴而智,明心见性的境界,主要是通过坐禅的方式。禅僧坐禅的时候,过午不食、晚间不睡,十分容易疲乏,而茶叶具有提神益思、消除疲劳、去烦恶、止渴生津等功效,最适宜禅僧饮用。同时佛家认为茶有“三德”,除了宜于坐禅之外,还有饱食之后促进消化和抑制性欲的功效,所以很快就得到僧人的青睐,成为禅门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到了唐朝中后期,这种结合更加紧密,禅院中专设“茶寮”,以供众僧吃茶;专门煎点茶的,设有专职,称为“茶头”。丛林规则,每天要在佛前、祖前、灵前供茶。新主持晋山时,也有点茶的仪式;甚至有以茶为筵的“茶会”。自此后的一千余年,虽历兴衰,僧人以奉茶为待客之道,却从未改变。至今。九华山众僧吃茶首选太平猴魁茶,就是明证。